首页 杂志社介绍 杂志动态 美与时代 杂志目录 杂志订阅 美学学人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公告声明
活动动态
优秀书评作品
美学会议通讯
首页 > 杂志动态 > 美学会议通讯 > “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尤宇翔

  2013年岁末,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国内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围绕大会主题,分为“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建构”、“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跨文化研究与中国美学”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首先发言。朱教授指出,在当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多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向前推进的力度不够,学科自身的风格尚未确立;生搬硬套的现象较为严重,把中国美学史的材料机械套入西方种种美学理论;急于进行大的理论构架,对专题问题的研究基本没有推进,沉潜下去的学术力量太少。朱教授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应该向学术纵深方向发展,预设学科的界限,面对基本文献和典籍、从理论的角度切入学科自身,推进中国美学本身的研究,注重把握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内在精神。

  北京语言大学的韩德民教授则表示,美学史是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阐释角度。他指出,中国美学史学科的热情不能仅仅单纯从学科内部理解,而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比如20世纪末期,本土属性的自觉占据了时代思潮的焦点位置,美学史作为中国研究的一部分被强调;世纪末以后,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韩教授最后表示,中国美学史在根本上不是一套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应该是知识形态的叙述,主要是一种阐述的角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法教授指出,中国美学史研究要树立学科意识,明确中国美学写作的模式及范围,并以“美”在古今意义的演变为例具体论述问题。他认为,“美”在中国古代的使用包括感性、制度和道德三个层面,形而上的维度在古人观念中是缺失的。这样用西方美学中形而上的“美”来解释,则歪曲了中国的美。今天的美学史研究要符合我国古代的材料。张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美学史应还原中国固有的美学观念,并与当代学术进行会通。

  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则明确指出,中国美学研究应回归历史本位,要明白中国美学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的问题。他以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为例,认为“意境”概念的精神主旨不是唯一性的,从已有的文献来展开,王国维到宗白华对意境的概念的使用有其历史前提。“意境”或“境界”与西方的艺术概念存在差异,应在中国的典籍上下功夫。通过“意境”概念的溯源,肖教授最后强调,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回归历史本位。

 

二、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探讨了中国文论中的“问道”与“原道”问题。袁教授指出,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有四个关键词:通史、范畴、观念、方法,并一一做出了阐释。道,在于问道意识和批判精神,而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问道意识不够。习惯于梳理概念范畴,忽略了无形的意识、智慧。原道与问道是相会通的。

  黄文杰副教授作了题为“宗教、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建构”的发言。黄老师指出,宗教与宗教精神是关于终极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一种绝待性的存在方式。美学应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人性的完善学、自由学。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关注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人的本原存在方式、教化过程中的对象化;人对现实存在的看法;儒道两家对审美还原的分析;终极境界的体悟。

  刘成纪教授重点分析了启蒙史观在中国美学史写作中的滥用问题。刘老师指出,理性、进步、自由、美的艺术是西方“启蒙史观”涉及的四个核心概念,对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写作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关于理性。笛卡尔以来,知识借理性获得普遍性。这种普遍知识观念,导致中国美学研究对本土性的忽视;其次,关于进步。18-19世纪前期西方哲学中普遍弥漫的乐观精神,演化成一种“进化史观”,而中国美学进程建基于对经典的回溯,“古代”具有永恒的价值;再次,关于自由。在西方,康德以来的美学建立于“审美无利害”的基础之上,自由成为美的本质。但是这种界定对中国美学缺乏描述性;最后是“美的艺术”,西方18世纪中期,美学不断朝艺术聚集,缩小了美学的研究范围,这也和中国历史的实相不符。综上,当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反思启蒙史观的滥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余开亮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平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概念分析法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运用”和“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天、地、人”的发言,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就刘成纪教授提出的“启蒙史观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刘成纪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是否应该有与主流政治合作的制度美学,与反制度的自由美学形成互补,借此构成中国美学的完整形态。

 

三、跨文化研究与中国美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彭亚飞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异质性与理论普适性”的发言,用跨文化视角解读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以西释中或以中证西,即用中国材料印证西方式的普遍真理。对于这种理论困境的解决,彭教授指出的方法是“还原”——首先尊重事实,其次是求异。当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要立足于异,然后在异中求理论的普适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剑澜教授则指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存在两个理论误区:一是道德理想主义,比如牟宗三先生的康德研究抛却庸人社会、普通人尊严的世俗维度,而寻求圣贤君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二是唯美主义,从席勒到马尔库塞审美自律、审美乌托邦主义,特别是在唯美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误区,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等著作中所呈现的先秦儒道的泛审美化倾向。

  中国社科院王柯平教授在会上作了“古希腊诗学与人文化成的目的性追求”,指出公民德性教育和自由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康德目的论判断是审美判断的基础,康德所谓的审美王国是神国的投影。康德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在他设定的自然向自由生成的路径中,美学具有辅助性。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徐辉副教授作了“历史作为作品”的发言。徐教授从电影故事的吸引力谈起,认为中国美学史写作也要具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美学史是言说“不可言说的历史”,中国美学史写作应持开放的态度。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就王珂平教授提出的“古希腊诗学与人文化成的目的性追求”展开了激烈讨论。

  在会议闭幕式上,刘成纪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刘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会学者的发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学术研讨会,并表示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会持续关注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问题,并将定期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友情链接
首页 | 杂志动态 | 美与时代 | 杂志目录 | 杂志订阅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郑州大学美学所主办 《美与时代》杂志社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03194号
地址:郑州大学路75号  电话:0371-67767052(发行部)67761741(编辑部)67763157(制版部)
电子信箱:meiyushidai@vip.sina.com  邮编: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