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社介绍 杂志动态 美与时代 杂志目录 杂志订阅 美学学人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公告声明
活动动态
优秀书评作品
美学会议通讯
首页 > 杂志动态 > 优秀书评作品 > 王世德教授的三个里程碑
王世德教授的三个里程碑
 
王世德教授的三个里程碑
王世德教授的三个里程碑
文/侯爵良
 
  人生三件大事:立功、立德、立言。王世德教授的10部美学著作和三个美学里程碑,铸就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谓功德圆满。川大现任校长谢和平院士欣然写道:“我作为川大校长,为我校有这样杰出的老教授而倍感高兴和欣慰”。《汉语大字典》副主编赵振铎教授对王世德教授也给以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美学的领军人物”。王老师已经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是美学天空一颗闪亮的星,他的美学箴言——“美学就是审美学”——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夏日,闲坐小窗,我拜读《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四卷本书稿,150万字,朝夕相亲,如饮甘泉。漫游这 “美学王国”,浮想联翩,想起两位哲人:一位是古代的荀子,另一位是当代的艾思奇。我觉得,王世德教授有点像荀子和艾思奇,他们三人的治学目的有相似之处,皆意在“经世致用”。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赵国人,周游列国的风云学者:他去齐国讲学,去楚国从政,北游燕国,西游秦国,谈兵议政,颇有社会影响。他是一代宗师,弟子如云,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门徒。荀子思想活跃,视野宽阔,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既批判又吸收,成为“百家之成”。他同时又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儒家“集大成者”。人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后圣”,足见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荀子趋时,不法先王而“法后王”,表现出一种“古为今用”的务实精神。他把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发展成为“礼”,而这个“礼”又与法家思想相融合。这样,荀子提倡的“礼”便具有了时代的进步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古代的荀子我联想起眼前的王教授,他俩一个是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一个是当代美学的集大成者。
  美学问世的历史并不长。西方美学始于17世纪后半叶。中国呢,则始于20世纪初,仅有百年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浩如烟海的古籍里不乏美学思想。当西方美学传入中国以后,不多久便落地生根,美学名家不断涌现,前有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后有代表人物蔡仪、王朝闻、李泽厚、王世德。王世德与李泽厚是同辈人,皆为后起之秀,对中国美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建树。更难得的是,王教授一生从事美学研究,心无旁骛,用志不分,被誉为“美学园地的守望者”。对他来说,美学即生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甲子过去,他的著作等身。从他的10部美学著作里可以看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学思想是博采众长的结晶。他读马克思有关美学的著作,从中梳理美学思想,作为自己研究美学的指南,并对西方美学各派的精华部分加以吸收。他在横向吸收的同时,又下苦工夫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经”、“史”、“子”、“集”中挖掘美学思想,进行纵向吸收。令人惊奇的是,他通过研究苏轼的美学思想,打通了儒、佛、道三家美学思想的脉络,使人大开眼界,独辟了一条怎样研究古人美学思想的蹊径。王教授心藏万卷,这为他吸取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创造了条件。他在文集里侃侃而谈,纵论各种门类的艺术,用美学的眼光和尺度评说一切,中规中矩,言人之所未言。在他的笔下,我们看见了古代“文论”、“诗话”、“画论”、“乐论”、“书论”中的那些文艺美学思想。由于广泛涉猎,长期“寻寻觅觅”,王教授丰富了我国的美学宝库,成了美学的“集大成者”。这是王教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立下的第一个里程碑。
  罢荀子,再来说艾思奇,他被誉为“大众的哲人”。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艾思奇离开云南故土,来到上海,与李公朴一起办《读书生活》刊物。他为《哲学讲话》专栏写稿,并集结成册,出版时命名为《大众哲学》。后来,艾思奇去延安,这本哲学读物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受到了普遍欢迎,再版32次,甚至成了蒋介石的案头读物。蒋介石曾感叹:“共产党能写出一本《大众哲学》”,怎么国民党“就写不出来呢?”
  《大众哲学》何故受欢迎?秘密在于作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道理。猫吃耗子是必然性,狗吃耗子是偶然性,艾思奇用这一类的生活实例来讲解哲学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谁都懂得。艾思奇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使哲学成了大众的思想武器。哲学大众化,让人们变得聪明起来,有的人读了《大众哲学》,正确选择了人生道路,踏上了革命征途。
  可惜,艾思奇已经作古,假若他还活着,定会把王世德引为同调,因为在他之后,又有人仿他把哲学引进生活、引向大众的路子,把美学引进生活、引向大众,在新世纪的中国诞生了“大众美学”。艾思奇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王世德揭开了美学的神秘面纱,“经世致用”的两位学者都心向大众,让哲学和美学为大众服务。
  大众美学的诞生,这是王世德教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立下的第二个里程碑。
 
为美学正名,建立实用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的历史并不长,美学理论也并不成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诸如此类的美学理论问题,众说纷纭,难以界定,20世纪80年代还争论不休。
  面对争论,王世德教授冷静思考,潜心研究,花数年时间陆续出版了《文艺美学论集》、《审美学》、《美学新趋势》等美学著作,还主编了《美学辞典》,这些艰苦努力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什么是“美学”?王教授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进行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美学就是审美学”。这和别人讲的美学是“研究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大不相同。
  王教授认为,美学应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就是审美学。“美”是“审美活动”的产物,没有审美活动也就没有美,“美”和“审美活动”如影随形。美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断乎没有审美活动。谈论美学,研究美学,不能抛开“审美活动”。许多美学研究者离开“人的审美活动”去谈论美学,界定美学,使人“雾里看花”,不识“美学”的真面目。王教授拨乱反正,为美学正名,正确地指出“美学就是审美学”。把美学命名为“审美学”,既符合西语“美学概念”的内涵,又符合美学创始人鲍姆嘉通的美学本义(感性学)。为美学正名的意义在于:强调研究美学要用心考察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形、特征与规律,而不是在思辨王国里从抽象到抽象,概括美的本质。为美学正名使美学走出了思辨美学和理论美学的死胡同。
明白了“美学就是审美学”的道理,回头来界定“什么是美”,似乎易如反掌。
  什么是美?在学者们的笔下有如下的一些描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是“和谐”;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观统一”;“美就是美感”;“劳动创造了美”,如此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认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王教授没有人云亦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能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美的定义,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事物不一定都美,美的事物不一定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例如彩虹、朝霞、大海、森林等自然景观并未经过人工改造,没有“对象化”,但也是美的。
  在王教授看来,美是对人而言的,它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一些自然属性符合人类进步思想,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说“美是人类进步思想的形象显现”。“美的本质”也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只能在审美过程中产生。许多人把“美”视为物质的自然属性,脱离审美活动去寻找美,这是一种认识错误。脱离人的审美活动去寻找美等于是“缘木求鱼”。明白了美与审美活动的关系便是掌握了王世德美学思想的钥匙,美的产生与存在同人的审美活动密切相关。于是,王教授这样界定“什么是美”:“美是主体审美意识对于客观自然属性发生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产物”。事物不被人欣赏(烂尾楼)就不是审美对象,美恰好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渗透与统一。被人欣赏的事物才是审美对象,被人欣赏时,只有符合进步思想和审美理想要求才会被认为美。
  弄清了“美”和“美学”,新的美学理论体系就基本形成了。旧的美学理论体系从抽象到抽象,研究美的本质,美在主观、客观、主客观统一,美感等。新的美学理论体系反其道而行之,从具体到抽象,研究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美感、美学理论、艺术美等。
  王教授重视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但他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面向现实,注重实用”,建立起实用美学体系,拓宽了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实用领域。美学理论一旦与具体的审美对象相结合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实用美学。例如,美学与文艺相结合便有了文艺美学。这是一个新的学科,是西方美学不曾有过的学科。它既是美学的分支,又是文艺学的分支。有了这个学科,便可以用美学的眼光看文艺,在文艺作品里寻找美,以丰富美学宝库,还可以用美学思想指导文艺创作,提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样美学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与民族结合,便有了生活美学、社会美学、民族美学。可以和美学结合的对象很多,这样,便有了多种多样的美学。概括起来,王教授的实用美学体系可分为两大类:文艺美学和生活美学。
文艺美学包括文学美学和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的范围很广,所有艺术门类都和美学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美学的分支,例如,戏剧美学、舞蹈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等。
生活美学包括社会美学和自然美学。再细分,社会美学包括设计美学、劳动美学、商业美学等;自然美学包括山水美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选美、健身、养老、体育、烹饪等也是生活美学研究的范围。
  王教授不仅创建了文艺美学这个学科,而且对文艺美学有精深的研究。他阐明了文艺与美学的关系,使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对文艺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文艺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一种最能表现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和满足接受主体审美要求的审美对象。他还认为,文艺的本质是传达感情,文学就是“情学”,着力写人的感情世界,激动读者的感情世界,丰富人类的感情世界。艺术是人类对现实最高的审美形式,是人类审美意识最集中的表现,能培养人的审美感情,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作家的作品是对生活审美的产物,是读者的审美对象。作家审美在前,读者审美在后,彼此心灵相通,美学是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如果作家在创作时忽视对生活的审美,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读者就不会喜爱这样的作品,因为得不到阅读审美的满足。有鉴于此,王教授提醒作家,文艺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不是哲学的阐述者,更不是道德的传教士。
  王教授的文艺美学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思想。严肃的文艺家精通了王教授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后,就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生活、提炼生活,把自己的审美理想融于作品之中,引导读者去发现美、创造美。在“极左”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搞创作的人违背现实,图解政策,把文艺美学抛在一边,不用美学的眼光去透视要表现的生活,闭目瞎说,欺骗读者,把“饥饿的年代”写成“火红的年代”,搞“颂圣文化”,作品里除了假大空的说教,哪有什么美的享受!
  为了摆脱说教,我们努力将美学与文艺结合起来,这样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文艺学和美学两者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文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审美,研究文学必须研究美学。文艺美学的实质是立足于审美活动基础之上,从美学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文艺美学的新理论形成了一套有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指导思想:文艺要反映生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意识,注意审美性娱乐性的辩证统一。审美高于娱乐,兴感怡悦给人美感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反对用低层次的娱乐性文艺去代替高层次的审美文艺,前者只是耳目声色之娱,后者则能影响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注意审美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就比较理想,高雅而不陈腐,通俗而不低俗。
  为美学正名,实现美学研究的战略转移,建立实用美学体系,让美学与文艺、与生活结合起来,使美学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了影响。这是“前无古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不承认王教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立下了第三个里程碑。
 
让美学走出书斋,建立大众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重视美与生活的关系,希望美学从脱离生活的臆造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他说“美是生活”,就是在强调美与生活的关系。
  王世德教授也极重视美与生活的关系。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美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争论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移,去研究美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关注新的审美活动。他强调美学研究者要走出书斋,放下架子,投入到群众的审美活动中去,与生活对话。从这一番心灵独白,我们便知王世德教授是怎样的一位美学家。他不是书斋里的美学家,而是走出书斋,与生活对话的美学家。生活是大众的生活,与生活对话自然是与大众对话,与生活对话的美学自然是“大众美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教授研究美学是逐渐走向大众的。可以这样说,他研究美学始于“文艺美学”,终于“大众美学”。他在自己80大寿的时候,写了一篇述怀的万字雄文,总结自己一生研究美学的思路历程,标题是《审美学从文艺到大众文化生活的拓展》。由此可知,王教授研究美学是从书斋走向生活,从文艺美学走向大众美学。他走的这条治学之路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远离大众。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活着,他会感到欣慰,因为王教授所做的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期望的。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一种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湖光山色谁不欣赏?美衣美食谁不喜欢?王教授提倡大众美学正是要众人理直气壮地爱美,把美学引进自己的生活,让美学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终生与之相伴,用美学“修身”,具有美学修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变得文明优雅。用美学美化自己的生活,把美学引进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自己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让自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以美化,提升层次,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美学对大众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越来越需要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何知“礼节”?如何知“荣辱”?这些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引。美学与我们长相伴,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获得美的享受,增添人生的快乐,产生幸福感。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有爱美的自由,有创造美的权利,社会环境比较宽松,这为美学的普及和“大众美学”的勃兴提供了土壤,值得庆幸。这时,也只有在这时,“大众美学”才应运而生,引领大众进入“美的生活”、“美的王国”。
  理直气壮地爱美是今天的幸福,偷偷摸摸地爱美是昔日的悲哀。30年前,人们生活在“极左”年代。那时不准爱美,“谈美色变”。“爱美”是禁区,说不得,碰不得,花衣服不敢穿,料子服锁在箱子里,爱美的欲望被压制。爱美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爱打扮的人被视为资产阶级,讲吃讲穿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现。“爱美”被政治化,用阶级斗争的思维给爱美者上纲上线。有人抹香水,就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有人坐沙发,吹电扇,说他“变修”了,搞“修正主义”。种花养鱼可以吗?不可以,那是精神空虚的表现,属于剥削阶级的闲情逸致。总之,不准你爱美,不准美化生活,甚至不准美化城市环境,荒唐的年代里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文革”时期,北京的许多公园长期封闭,不准种花,好些花圃变成菜园,施肥浇大粪,一风吹来,满园臭气。在这不准爱美的岁月里,要你忆苦思甜,相信自己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幸福者(那时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20亿人,社会主义阵营10亿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那时的说法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卖儿卖女;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有吃有穿,十分幸福,是三分之一的幸福者)。吃窝窝头,穿补丁衣服,住矮小平房,骑破烂自行车,也是幸福。要你安于现状,安于贫困,乐于过艰苦生活,不要谈吃谈穿,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生活本来是芬芳的,但在“极左”年代生活变得简单、枯燥,生活情趣荡然无存,人们的爱美意识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不准爱美的历史终于结束了,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城市到乡村,爱美的意识复活了,家家户户爱美,讲吃讲穿讲装饰,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王教授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提倡“大众美学”正好符合大众的心愿。“大众美学”不是口号,而是大众的心声,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
提倡“大众美学”有许多事要做,当务之急是编辑出版大众美学的普及读物,向大众普及美学常识,用生动活泼的事例讲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让千千万万的读者懂得“美学就是审美学”。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审美对象,参加审美活动,渐渐学会在审美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获得美感,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时时审美,处处审美,养成审美的习惯和爱好,把生活中的美尽收眼底,使自己得到美的享受,陶醉在美的梦幻里。大众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也会发现不美的甚至是丑恶的东西。美丑同时存在,而且泾渭分明,爱美者厌恶丑陋。美者自美,必然要去掉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不美的东西。因此,审美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过程。
  由此看来,众人参加审美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大众美学”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人人爱美,有了美的社会尺度,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那些不美的风气和恶习就会遭到众人的唾弃,抵制那些言语粗俗、乱吐乱扔、拳脚相加的野蛮行为,远离弄虚作假、食言而肥、口蜜腹剑的人。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移风易俗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不但忧国忧民,而且忧患社会风气不好,总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在朝美政,在野美俗。这个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一个好办法就是用“大众美学”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对着美学的镜子看看自己是否有不美的东西,是否受到了黄、毒、赌、黑、贪、骗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美学”是净化器,时时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提倡“大众美学”,普及“美学教育”,重点在学校。“美育”就是感情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对艺术的兴趣。王教授希望在学校开设“美育课”。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应得到发展。可惜,目前有些学校重视智育忽视美育,讲语文课只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审美教育,课文里的“美”,学生未发现、未欣赏,听完语文课没有得到美的享受,犹如“买犊还珠”。王教授说,抓美育要从孩子抓起,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塑造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接触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技术美,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做工艺品,激发学生愉悦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培养优美的精神境界。没有审美修养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只讲智育不讲美育,学生会成为畸形的人。美育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不可小视。王教授是“美育课”的热心人,一方面种美育课的“试验田”,亲自讲课;另一方面为那些已经出版的“美育教材”一一写评论,公开发表。
  “学校美育”重要,“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也不可缺少。在王教授看来,“社会美育”对众人的影响更为广泛和长久。人们离不开的那些影院、剧场、音乐厅、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景区、城市雕塑、文化设施、装饰、广告、橱窗、广播、影视等,在你感兴趣的时候,它们会成为审美对象,会影响你的感情和精神世界,这便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美育课”。只要你有心,注意发现,“社会美育”的课堂就在你身边,随手可摘取“生活美”的花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心的向善,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爱美、追求美,成为“大众美学”的知音,自觉自愿地去美化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作用于人的思想,成为众人的思想武器,使人聪明起来,从而选择人生的正确道路。王世德的“大众美学”作用于人的感情,成为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使人心灵美好,从而成为当今文明社会的文明人。
  文明人是文明社会的符号。文明人的心灵是美好的,和善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明人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文明人越多,建成和谐社会的希望就越大,反之,构建和谐社会就只能是虚幻。文明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其十分善良,内心和谐。从王教授的美学眼光看来,和谐是一种美。文明人的内心充满了和谐,能用和谐的眼光看世界,用和谐的心态待人接物,用和谐的方法化解矛盾,做到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己身心和谐。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文明人就能善待自然、回报社会、友爱他人、完善自我。“大众美学”的知音和“大众美学”的践行者,就是这样的文明人。
 
江南才子他乡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为者多漂泊,不肯老死穷庐。王世德教授也是这样。
  他“少小离家”,远走高飞,从故乡无锡去到北京,在北大校园里,拜杨晦教授为师,专攻美学,读副博士研究生。健笔凌云,才为世出,不多久,他脱颖而出,成了文艺批评战线的尖兵。为展宏图,“而立”之年的他告别京城,远赴巴山蜀水,登上四川大学的讲台,执教数十年,树兰而芳。杜甫爱成都,由衷地唱道:“锦江春色来天地”。王教授伴随这“锦江春色”著书立说,名播四海,在美学界“天下谁人不识君”。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王教授已年过八旬,“少小离家”的他却不能“老大回”,“江南才子他乡老”。但是他老而无憾,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三个里程碑:博采众长,集美学之大成;为美学正名,建立实用美学体系;让美学走出书斋,建立大众美学。这三个里程碑宣示了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下去,中国美学必将会立于世界美学之林,芬芳独秀。
  人生三件大事:立功、立德、立言。王世德教授的10部美学著作和三个美学里程碑,铸就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谓功德圆满。川大现任校长谢和平院士欣然写道:“我作为川大校长,为我校有这样杰出的老教授而倍感高兴和欣慰”。《汉语大字典》副主编赵振铎教授也对王世德教授给以很高的评价,称颂他是“中国美学的领军人物”。王老师已经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是美学天空一颗闪亮的星,他的美学箴言——“美学就是审美学”——将与天地同在,传遍人间。
 
 
 
作者简介:侯爵良,编审,在中国外文局长期从事对外新闻出版工作,曾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总编
 
实习编辑:龚 阳
友情链接
首页 | 杂志动态 | 美与时代 | 杂志目录 | 杂志订阅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郑州大学美学所主办 《美与时代》杂志社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03194号
地址:郑州大学路75号  电话:0371-67767052(发行部)67761741(编辑部)67763157(制版部)
电子信箱:meiyushidai@vip.sina.com  邮编:450002